當前位置:首頁 > 歷史 > 風云人物 > 正文

包拯包青天簡介 歷史上包拯包青天是幾品官?

2017-02-08 14:19:53  來源:360常識網(wǎng)   熱度:
導語:包拯(999—1062),漢族,宋廬州合肥(今屬安徽)人,字希仁。天圣朝進士。累遷監(jiān)察御史,建議練兵選將、充實邊備。奉使契丹還,歷任三司

包拯(999—1062),漢族,宋廬州合肥(今屬安徽)人,字希仁。天圣朝進士。累遷監(jiān)察御史,建議練兵選將、充實邊備。奉使契丹還,歷任三司戶部判官,京東、陜西、河北路轉(zhuǎn)運使。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,請求朝廷準許解鹽通商買賣。改知諫院,多次論劾權(quán)幸大臣。授龍圖閣直學士、河北都轉(zhuǎn)運使,移知瀛、揚諸州,再召入朝,歷權(quán)知開封府、權(quán)御史中丞、三司使等職。嘉裕六年(1061),任樞密副使。后卒于位,謚號“孝肅”。包拯做官以斷獄英明剛直而著稱于世。知廬州時,執(zhí)法不避親黨。

據(jù)出土于1973年包公墓的包公墓銘記載:包拯先后有三妻,分別為張氏、董氏和媵孫氏(媵指隨嫁之侍婢,或可指妾侍)。

包拯出身于廬陽一個官宦家庭。二十八歲考上進士。按照宋朝的制度,考中進士就可以當官,但包拯是個孝子,他信守圣人所謂「父母在,不遠游」的教誨,直到三十六歲才正式出山,當了知縣這樣的小官。在知縣任上,他斷了一個奇案,聲名遠播。三十八歲升任知州,清明廉潔,受到上司重視和世人稱贊,之后,便開始朝廷重臣的政治生涯。

家庭簡介

包拯是楚國忠臣申包胥第三十五代孫(《包拯墓志》《宋史·包拯傳》《通志》卷八之五)。祖父包士通是平民百姓,讀書耕田。父令儀,太平興國八年進士,官至刑部侍郎,與文彥博的父親文洎同供職閣中,遂結(jié)為世交。所以包拯與文彥博“方業(yè)進士,相友甚厚”,后來還結(jié)為兒女親家。父后來致仕返回原籍,贈太保。母宣氏,贈馮翔郡太夫人。

包拯兄弟三人,長兄包瑩、二兄包穎均早前去世,只有他一個傳支接代。他家境殷實,所以從小受到了良好的傳統(tǒng)知識教育和熏陶。

刻苦讀經(jīng)

包拯的父母是農(nóng)民,以耕作為生,對子女有很高的期望,希望他們能夠出人頭地。包拯五歲開始識字,十三歲讀完四書五經(jīng)。農(nóng)忙時,他幫助父母下田做農(nóng)活,農(nóng)閑時,就寄居在城南的一座古廟,埋頭鉆研學問。他對儒家治國安邦的思想和歷代清官賢臣的事跡最有興趣,常常一卷在手,廢寢忘食,三更燈火五更雞,從來不知疲倦。十年寒窗苦讀,到二十八歲去考進士時,他已經(jīng)是一個滿腹經(jīng)綸、飽讀詩書的學者。

初入仕途

宋仁宗天圣五年(公元1027年),包拯二十八歲,考中了進士。朝廷任命他為「大理評事」,大致相當于現(xiàn)在的法院陪審員,級別很低。接著,又任命他為建昌(今江西永修)知縣。由于父母年事已高,不愿意隨他一起到江西赴任,包拯只好放棄官職,留在家里,侍候父母。

后來,朝廷又委派他到家鄉(xiāng)附近的和州(今安徽和縣)做官,負責管理稅收錢糧,這一回,包拯去赴任了,但是因為實在放心不下留在家中的父母,只堅持了幾個月就打道回府了。

立志做清官

父母相繼去世之后,包拯才離開鄉(xiāng)村,前往京城等候授予新的官職。他住在小客棧里,夜晚守燈苦讀,寫下了他平生唯一的一首五律:「清心為治本,直道是身謀。秀干終成棟,精鋼不作鉤。倉充鼠雀喜,草盡狐兔愁。史冊有遺訓,無貽來者羞?!勾笠馐钦f,做人要光明正大,就像秀挺的木材應(yīng)該做房屋的棟梁,精煉的鋼料決不應(yīng)去做鐵,我應(yīng)該做一個無愧史書教誨的清官。

景祐三年(1036年),包拯被任命為天長(今安徽天長)知縣。在那里,他公正地斷了好多積案,博得了清官的好名聲

天圣五年(1027年):大理評事,知建昌縣(不赴),監(jiān)和州稅(不赴)。

嘉佑六年(1061年):給事中,禮部郎中(后禮部侍郎),三司使,樞密副使。

嘉佑七年(1062年):禮部尚書(五月卒贈)。

轉(zhuǎn)載申明:360常識網(wǎng),歡迎分享,轉(zhuǎn)載請注明出處!
? 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