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首頁 > 歷史 > 野史秘聞 > 正文

49年“國軍”入臺 打醬油都會改變命運的時代

2016-11-30 07:23:42  來源:360常識網(wǎng)   熱度:
導語:對于這個臺灣小島來說,本來只有600萬人,一下子又涌進了150萬人,突然增加四分之一的人口,因此改變了臺灣的歷史和社會結構,當然,還有那

對于這個臺灣小島來說,本來只有600萬人,一下子又涌進了150萬人,突然增加四分之一的人口,因此改變了臺灣的歷史和社會結構,當然,還有那些亂世里不足以掛齒的個人命運。

1949年,中國又發(fā)生一次大遷徙,有來自大陸各省將近150萬的人口,他們隨著國民黨的腳步,從東北關外、黃河兩岸、長江南北、滇桂邊陲、蘇浙兩廣,在饑饉恐怖或槍林彈雨中,來到東南沿海的臺灣,這個對許多人來說從來沒聽說過的小海島。

在當年的臺灣社會中,就突然出現(xiàn)了很多“外省人”。這些1949年大批涌入臺灣的族群,就是“外省人”。與其說“外省人”,不如說是“陌生人”,這些陌生來自他們與本省人講不一樣的語言,想不一樣的事情,做不一樣的工作等方面。

但有一點倒是一致,就是在這幾十年臺灣由窮變富的發(fā)展過程當中,大家都在想辦法努力生存下去。這幾十年來的臺灣社會,很大一部分就是本省人與外省人的沖突、融合、互相理解、一起努力的過程。

國民黨在內(nèi)戰(zhàn)失利后,一路用“共軍”追趕不及的神速轉(zhuǎn)進了臺灣,很多人從來沒聽說過這個小島,也有人覺得臺灣根本就是個蠻荒之地??墒遣还芩麄兯凰覆辉敢?,已經(jīng)沒地方去了,只好暫時待在臺灣。

人跟人之間總是因為陌生而產(chǎn)生誤解,一不小心又變成沖突。外省人從1945年臺灣光復后就陸續(xù)來到臺灣,很多事情都是因為誤解而產(chǎn)生的。比如說,臺灣才剛結束51年的日本殖民統(tǒng)治,雖然當時也是高高興興地歡迎祖國的接收,一心覺得終于可以當個中國人揚眉吐氣,可畢竟這51年養(yǎng)成的很多社會風氣、生活習慣不是那么容易一下就改掉的。這些國民“政府”接收大員,還有些外省人,由于自己的歷史生活經(jīng)驗常常就會有些心態(tài),覺得臺灣人怎么看都像皇民,老子好不容易打了8年仗,把鬼子趕跑,結果來到臺灣又見到一堆“二鬼子”,這怎么受得了。在心態(tài)上常常一開始就有偏差,再加上有些外省人的心態(tài)就是覺得臺灣需要被教化,需要被管,就會產(chǎn)生老大心態(tài),看不起臺灣本省人。

臺灣本省人對這些陸續(xù)移入臺灣的外省人也有些意見。臺灣光復以后,接收臺灣的“國軍”開始來到臺灣,在很多書中都提到,在碼頭歡迎“國軍”的臺灣民眾無法相信他們眼前看到的,一群挑著鍋碗瓢盆,踩著草鞋,穿得破爛隨便,毫無行進次序的“國軍”,跟丐幫大游行沒什么兩樣,有別于旁邊著裝規(guī)范、軍容整肅的投降日軍。不知道是誰打勝仗誰打敗仗,歡迎的民眾看了當場呆掉,于是有人替“國軍”找借口啦,“那么差的條件還能打贏日本人,更應該敬佩啦!”可是再多的借口,也掩蓋不了接踵而來一次又一次的失落。

日本殖民臺灣時期,一直想把臺灣打造成樣板殖民地,至少在比較大一點的城市,基礎設施建設都做得還不錯,偏偏很多來到臺灣的兵和接收人員,素質(zhì)不一,鬧出很多笑話,比如說不知道香蕉要剝皮吃,一起吃下去還嫌難吃。有些兵看到水龍頭流出水,以為只要買個水龍頭往墻上一裝就有水流出來……這些都是當時社會上流傳的笑話,也成為當時臺灣人茶余飯后的嘲笑話題。

還有些兵痞,一副占領者的姿態(tài),惡行惡狀,報紙上越來越多這些人的負面新聞。而接收官員呢?國民黨在大陸時就已經(jīng)很腐敗了,派來接收的人常常也只是想趁機撈一筆,公務就這樣慢慢地荒廢了。社會運作方面,螺絲慢慢松掉,這當然不是杰克搞的,本來在從日本投降到“國府”來臺接收這段空窗期,臺灣本省人自己尚且能維持社會運作,結果這些無法、無知、無能的“三無”人員一來,社會開始失序,感受最深的臺灣本地居民自然都看在眼里。臺灣民間有一句俗諺叫作“狗去豬來”,就是講日本人戰(zhàn)敗后,國民政府接收臺灣,臺灣人覺得日本人是狗,但狗起碼忠心,還會看門,而國民黨政府是豬,豬只會吃。族群間的矛盾也越來越大,臺灣本省人與外省人之間的心結大抵從這個時候就已經(jīng)產(chǎn)生。

縱觀幾千年中國歷史,亂世中有人口流動不是新鮮事,很多時候也比1949年這一次規(guī)模更大,但對于這個臺灣小島來說,本來只有600萬人,一下子又涌進了150萬人,突然增加四分之一的人口,因此改變了臺灣的歷史和社會結構,當然,還有那些亂世里不足以掛齒的個人命運。

在這些離鄉(xiāng)背井的人里面,主要是國民政府公職人員、軍人和他們的家眷,最多的是單身的軍人。大部分的單身軍人是基層士官兵,有人打仗,大半輩子覺得部隊轉(zhuǎn)移是家常便飯。有人比較敏感,知道在亂離之世,一到臺灣就命運未卜。還有一種人,就是被國民黨拉來的壯丁。和平的時候做再大的事日子還是那樣過,亂世之中就算是最瑣碎的決定都能影響命運發(fā)展——更有甚者,連自己做決定的機會都沒有。很多人逃難,沒得吃,沒得穿,有人拿東西給他們吃,又給衣服穿,要他們在一些名冊上畫押簽字,說是為了領饅頭,這樣就糊里糊涂地成了軍人。有些人在耕田,國民黨的部隊一經(jīng)過,就順手帶了幾個走,連回家告別的機會都沒有。還有些人,洞房花燭夜到了一半,抓壯丁的隊伍沖了進來,當場軟屌,在新娘的哭哭啼啼聲中變成了兵?!皣姟北弧肮曹姟贝虻貌怀蓸?,要在上海、廣州重新整編,就抓了些難民來當人頭充數(shù)……太多人就這樣莫名其妙地被拉進部隊并來到臺灣,那是一個出去打醬油都會改變命運的時代。

本文摘自《我們臺灣這些年2》,著者:廖信忠,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年11月出版

轉(zhuǎn)載申明:360常識網(wǎng),歡迎分享,轉(zhuǎn)載請注明出處!
? 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