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首頁 > 人群 > 老人健康 > 正文

如何應(yīng)對老人害怕響聲的心理

2017-06-20 16:37:57  來源:360常識網(wǎng)   熱度:
導(dǎo)語:為什么有的人上了年紀之后反而更像個孩子。一有點風吹草動就感覺受不了了,而且還特別的需要家人的關(guān)懷。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心理呢?如何應(yīng)對這樣的老人呢?

目錄:

第一章:老太太怕響聲的背后

第二章:怎樣幫助老人不再扮演病人走出心理困擾呢

第三章:有病無病與長壽

為什么有的人上了年紀之后反而更像個孩子。一有點風吹草動就感覺受不了了,而且還特別的需要家人的關(guān)懷。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心理呢?如何應(yīng)對這樣的老人呢?

老太太怕響聲的背后

【案例回放】

這一天,電話預(yù)約后,我接待了一位年近六旬的老太太的來訪。“我就是害怕聲音,總是心神不安的,還失眠……”剛剛落座,老人便開始訴說自己的癥狀。

經(jīng)過溝通,我知道了這位老人的情況。老人原來在一個機關(guān)工作,退休下來三四年了。半年前的一天,在家中猛然聽到鄰居新裝防盜門關(guān)門時的“叮當”聲,當時感到震耳驚心,難以平靜。從此,就整天注意鄰居的門聲,不能放松。一次,老人去找鄰居,請鄰居不要把門關(guān)的那么響??墒?,鄰居孩子大人那么多,還是常常弄出很大的響聲。于是,老人心中憤怒,與鄰居吵了幾次架。這樣就更不好解決了。后來,老人的癥狀越發(fā)嚴重,嚴重失眠,心率加快,伴頻繁早博,終于住院治療。出院后,為躲避鄰居的關(guān)門聲,老人就臨時搬了住的地方。

但是,住在新居,不但仍然害怕防盜門聲,還進而怕汽車聲,怕人聲,怕各種響聲。結(jié)果是老人終日心神不安,心里又想去跟鄰居吵架。老人認為鄰居是故意氣她,刺激她,但也認為自己不該那么敏感。

本來,老人過去養(yǎng)成了謹小慎微、心細認真、愛生氣、易緊張的性格,一直神經(jīng)衰弱,常服鎮(zhèn)靜藥。多虧丈夫?qū)ζ潢P(guān)懷備至,子女孝順,才算平安。退休后,正巧國營企業(yè)改革,丈夫的工作更忙了,照顧家的時間就少了。這樣老兩口一忙一閑,讓老太太也難于適應(yīng)。自從老人患病后,丈夫照顧家的時間開始多了一些。

自從老人生病以后,一切都不能料理,終日躺在床上憂慮重重,事事依賴丈夫和已婚出嫁的兩個女兒。家人只得小心侍候,連走路講話都不敢有大動靜。老人自己還燒香上供,以為得了什么怪病。

說到這兒,老人不無自責地說:“就這樣,家人對我好,病就輕;對我不好,就加重。我整個成了老小孩……”

根據(jù)老人的癥狀可見,老人的問題屬于聲響恐怖癥。那么,究竟老人為什么對門聲那么敏感和恐怖呢?

【案例解析】

老年人對聲響敏感的原因很多,一是可能耳朵對某些聲音頻率的反應(yīng)較敏感。二是可能對這類聲音受過刺激性的心理創(chuàng)傷。三是還可能有人格特征的原因。一般說來有類似強迫型人格的人,對某些過敏性的刺激就強迫性地過分反應(yīng);有類似癔病型人格的人,對某些刺激容易發(fā)生過分的情感反應(yīng)。此外,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,響聲可能具有某種象征意義,就是說聲響不單純是聽覺上的刺激,而是代表了與此相關(guān)的某種情緒的刺激。就這位老人的情況說,很可能是對鄰居有錢裝防盜門有“嫉妒”的心態(tài),以及對鄰居有“敵意”的心態(tài),于是表現(xiàn)為對門響的過敏和反感,后來慢慢地泛化為對所有聲響的過敏。

溝通至此,老人說:“不瞞您說,還真是這樣。我對樓上樓下的門響都不太在意,就是對門一有門響,心里就特別緊張。對門那家的防盜門厚實漂亮。可開始的時候我們沒裝防盜門,后來為了不被對門比下去才裝的。還有,對門那個40來歲的女人,一見面就覺得不順眼,感到那女人挺橫的樣子,心里就討厭她……”老人的話證實了我的推測。

那么,又是什么原因使老人的這個“怪病”越來越重呢?

很明顯的一點是,老人的全家人都把她當成很重的病人,讓她由此獲得了許多“繼發(fā)性”的利益,即得到被人照顧和關(guān)心的好處。一般說來,人到了年老以后,會為喪失了一些在家庭中的影響力而感到寂寞,于是往往靠生病來取得家人的關(guān)心。老人潛意識就有這樣的心理活動??梢韵胍姡鳛榧彝ブ鲖D,老人過去是家庭的中心,常為子女操心。女兒現(xiàn)在都長大結(jié)婚了,離開了自己,沒有人可讓她去操心。再加上她退休后,正好丈夫的工作更忙了,反而沒時問去關(guān)懷她。自己一人在家,就焦慮不安,只好靠生病來獲得丈夫和女兒們的關(guān)心。結(jié)果呢,扮演病人真的獲得了被人照顧的好處。于是,潛意識里也就更加愿意扮演病人了。

怎樣幫助老人不再扮演病人走出心理困擾呢

首先需要幫助老人明白她的困擾并不是單純的音響問題,而是情緒問題,是與鄰居的人際關(guān)系問題。因此,我提出第一條建議:老人對害怕的事不能躲,別再想搬家或跟鄰居吵架,而要反過來,跟鄰居要和好。有了和好的關(guān)系,就不會對鄰居那么嫉妒和敵視。所以,老人不妨找機會主動地與鄰居和解,到對方家去串門,讓自己在和好的心情下去習慣鄰居的門響。這樣自然可以消除心理上的敏感性反應(yīng)。

老人合作得比較好。第二次來訪時,老人很高興地說她已與鄰居和解,到對方家去串門,得到鄰居的尊重與了解。鄰居還讓她親手開關(guān)那個防盜門幾次,習慣了那個聲音。老人說:“這個辦法真管用,現(xiàn)在,對關(guān)門的響聲已經(jīng)不再那么害怕過敏了。”

事情就是這樣,在認知調(diào)節(jié)基礎(chǔ)上的行為療法,不僅可以消除心理上的情結(jié),也起到了脫敏的作用。我表示了對老人的贊賞和肯定,趁機指出,長期扮演病人的角色,不但家庭生活不正常,別人受不了,對自己說來也是病癥不愈的一種原因。因此我再次建議,要改變生活方式,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(wù),讓自己的退休生活充實起來。還特別提醒,讓丈夫長期留在家照顧自己,不僅影響丈夫的工作,日子長了還會影響彼此感情,應(yīng)該讓丈夫去上班。

不久后,我的心理咨詢專線傳來老人的好消息。在家人的幫助與督促下,老人開始做家務(wù),洗菜、做飯、看孩子,可以做許多事情了。老人也讓丈夫去上班了。這讓丈夫很感激,對她更加體貼與照顧。而且,老人的活動范圍與時間逐漸增加,不但能做家務(wù),還開始參加老年大學的活動。老人自己說,別人都說我整個像是換了個人似的。聽著老人開心的話語,我衷心地為老人祝福!

有病無病與長壽

一、 無殘障壽命和無疾病壽命對個人最有用

真正對老年人有現(xiàn)實意義的,是無殘障壽命和無疾病壽命。說到這里,難免有些老年人會想,在老年人中,有些人雖然視力不佳、聽力減退、或者存在慢性呼吸道疾病、消化疾病或慢性關(guān)節(jié)病等,但對生活影響還不大,仍舊可以屬于無殘障的人,可是,連一點疾病也沒有的老人就確實不多了。

我們北京醫(yī)院的老院長計蘇華,是我國第一個研究老年醫(yī)學的專家,60多年前他就說過:對每個40歲以上的人,我們都可以給他查處4種病。后來在診治老年人的過程中,我也想過:對每個60歲以上的老年人,要給他查處6種病也絕對不難。當然,其中一些病并不要緊,但難免有1至2種真正值得認真注意的病。由此看來,人到老年沒有病當然好,但帶病延年也不一定是壞事,甚至與病魔作斗爭也可以變成為好事。

二、貴在加強防治

眾所周知,預(yù)防為主是對付疾病最好的辦法。那么有了病,是否就只能“被動挨打”呢?事實并非如此。所謂預(yù)防,并非僅指無病之時,也包括已病之后。比如,已有高血壓,如何認真治療,防止發(fā)生腦血管意外;已經(jīng)發(fā)生了腦血管疾病,如何積極促進康復(fù)和防止發(fā)生。已有冠心病,如何防止發(fā)生心肌梗塞。已有糖尿病,應(yīng)堅持如何治療,防止各種并發(fā)癥,使其危害性盡可能降低。已發(fā)現(xiàn)了腫瘤,應(yīng)該及早診斷治療,并應(yīng)努力改善一般情況,增強免疫力。即使腫瘤未能徹底治愈,也可抑制其發(fā)展。這就是都對疾病的二級預(yù)防和三級預(yù)防。由此可知,預(yù)防決不是單一的、消極的,而是一種綜合而頑強的“步步為營,層層設(shè)防”。

怎樣才能做到“帶病延年”,人們往往只想到藥品和保健品。其實,最根本的首先是承認自己有病,并且真正認識到“帶病延年”的道理。再分析一下自己那些病治療的必要性和可能性。當然,某些治療是必須的,另一些治療卻沒有多大的作用;有些保健品實際用途不大,不值得把錢花在上面。

對自己的病,十分重要的是在于“綜合治理”.即:除了必要的藥物之外,還得從生活、工作、飲食、體力活動,特別是心理、情緒等方面進行適當?shù)恼{(diào)整;防止感染,防止各種意外事件,避免過度的身體疲勞和情緒波動,讓身體的總體功能保持在最佳狀態(tài)。除此之外,了解疾病的現(xiàn)狀和全身健康狀況,及時得到醫(yī)生的指導(dǎo)。

作為一個老醫(yī)生,若干年來,我曾多次給老年人做保健知識講座中,常說的幾句話是:健康的老年人也是老年人,“自我感覺良好”有時是危險的。“多難興邦、帶病延年、破碗耐用”,想要“細水長流”,就應(yīng)該在各方面“留有余地”。在此,也把這幾句話提供給廣大讀者共勉。

三、自我感覺良好不可靠

有病也可能是好事,大概誰都認為不大可信。那么,且聽我講兩個真實的故事。

有位老先生,已向自以為身體很好,平日相當活躍。有次在本單位老干部局組織的舞會上突然暈倒,大家要送他去醫(yī)院檢查,他卻斷然拒絕,再三稱‘‘我沒病’’。人們也都知道他向來身體好,不太擔心,就沒再勉強他。休息一會,他又上場跳起了快步舞。沒想到,十幾分鐘后他再次倒地,心跳停止了。其實,單位離醫(yī)院很近,假如他平日身體不特別好,或者自己不那么“自信”,老老實實讓大家送他去醫(yī)院,很可能較早發(fā)現(xiàn)問題,會得到及時處理。

還有兩位身體很棒的老人,七十多歲了,每天在一起練單杠,而且都爭強好勝,常比賽誰引體向上多,家里人和同事都勸阻過他們,但誰都不聽,結(jié)果,一位發(fā)生了腦出血,另一位練出了心肌梗死。

這些老年人的共同點,是“自我感覺良好”,不承認“老”是一種客觀存在。其實,即使真正健康的老年人,和年輕人畢竟不一樣,不服老不行。

四、與疾病“和平共處”

一種奇怪又不奇怪的現(xiàn)象:家里有個帶裂縫的碗,人們以為它肯定先被打破。結(jié)果是,一些好碗先后打碎了,而有裂縫的碗?yún)s仍完好。為什么?因為大家對它特別當心,注意輕拿輕放。我想,“帶病延年”就是這個道理。

通常自知有病的人比較善于在各方面小心翼翼,保護自己,絕不逞能;家里人和同事也總是把他看成照顧對象。而自覺沒病的人卻容易麻痹大意,忘乎所以,以至忽視了各種危險信號,別人也覺得他不會有什么大問題,因而不大關(guān)注他。這也是我常用“多難興邦”來說明沒病不見得好,有病也不見得不好的原因。

應(yīng)該特別注意的是,老年人的病,通常自覺癥狀較少較輕,有些疾病的癥狀還往往會延遲出現(xiàn),因而容易喪失警惕。即使出現(xiàn)了某些報警信號,也常常被忽視。這就像一個閥門不靈敏的高壓鍋,什么時候壓力過了頭也不知道,因而反而容易出危險。身體不太好,有點病,自己就會謹慎些,別人也會給予適當幫助。

結(jié)語:很多老人是因為孤單了,并且找不到自己的價值才會變得心理特別的敏感和脆弱。只要讓老人多參加一些活動,有事情做,這樣對老人的心理問題有很好的幫助。(文章原載于《自助養(yǎng)生》《健康指南》,刊號:2012.04,2011年第10期,作者:馬志國,曾昭耆,版權(quán)歸作者所有;轉(zhuǎn)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360常識網(wǎng)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如涉及作品內(nèi)容、版權(quán)和其它問題,請盡快與我們聯(lián)系,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(nèi)容)。

轉(zhuǎn)載申明:360常識網(wǎng),歡迎分享,轉(zhuǎn)載請注明出處!
? 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