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首頁 > 人群 > 老人健康 > 正文

老人疑慮太多也是病

2017-06-20 16:36:37  來源:360常識網   熱度:
導語:很多人年紀大了就會懷疑自己這有病,那有病的。也許這些人是真的有病,但是這里面也有一部分人是患了疑病癥。那么什么是疑病癥呢?

目錄:

第一章:老人“沒病找病”也是病

第二章:老年人常上網能延年益壽

第三章:七招預防中老年人“跟痛癥”

很多人年紀大了就會懷疑自己這有病,那有病的。也許這些人是真的有病,但是這里面也有一部分人是患了疑病癥。那么什么是疑病癥呢?

老人“沒病找病”也是病

疑病癥是一種以疑病癥狀為主要臨床特征的軀體形式障礙?;颊哂捎陬A期擔心或相信自己患嚴重軀體疾病而痛苦、焦慮并到處尋求幫助,如屢次盲目就醫(yī)等。由于老年人的年齡特點,疑病癥患者中大多數都是老年人。為了擺脫疑病困擾,除了必要時尋求專業(yè)幫助外,疑病癥患者應進行自我心理調整,建立良好的應對策略。

1、培養(yǎng)正確的疾病與生命觀,把精力、精神集中到與“病”無關的事上,漸漸打斷固有思考習慣的干擾,使心理得到調整。

2、要相信醫(yī)生的各種檢查、解釋、勸告和結論,相信現代醫(yī)學有很好的醫(yī)療設備可用于軀體疾病的診斷與鑒別。

3、要學會思考,問一問為什么在健康與疾病問題上自己總與別人的觀點不一致,并搞得自己焦頭爛額。過分焦慮、嚴重的疑病傾向,就是一種心理病。

4、有疑病傾向或疑病癥患者,最好少看點有關醫(yī)學方面的書以減少“對號入座”。同時,積極配合醫(yī)生的診斷,不要把自己的感覺強加于醫(yī)生。

5、通過自我暗示法加以調節(jié)。自我暗示語可以是:“我的身體其實是很好的,這已被所有檢查過的和化驗過的結果所證實,醫(yī)生也都說我是沒有任何疾病的,現在我應該堅信這點了。過去我感覺到這兒痛那兒痛、這兒不舒適那兒不舒適,都是我太敏感的緣故。我今后不去想它了,不舒適的感覺就會消失了”等。

只要走得動,就該去旅行

據北京中醫(yī)藥大學養(yǎng)生室教授張湖德稱,春夏養(yǎng)陽氣是中醫(yī)的一個基本原則,陽氣就是老百姓講的“火力”,老年人過了一個冬天后,各項機能都比較低下,中醫(yī)講“動則養(yǎng)陽”,所以春天踏青、旅游對于老年人來說,是新的一年身體健康的“助跑器”。

只要還能走得動,老人就該多出門旅行。首先,旅游能讓老人身心放松。心態(tài)的放松會給血壓、血糖等指標帶來微妙的改變,對慢性病癥有一定的緩解。其次,接觸新事物。到一個從未去過的地方,是接受新事物的一個好方法。游覽名勝古跡,或者尋找一個隱蔽的餐館,這種新事物能刺激和鍛煉大腦,從而延緩衰老。最后,結交新友,排遣孤獨與寂寞。旅游為老年人提供了結交新朋友的機會,一大群老人其樂融融。

老人出游盡量避免自由行,選擇組團游,結交朋友的同時減少不安全隱患;有些老人不舍得花錢出門旅行,這時候兒女們可以體貼地先替老人們報好旅行團;老人的出游地點可以選擇平原、海邊,或者有民族風情的區(qū)域,一些險山險峰盡量不要嘗試。

老年人常上網能延年益壽

老人的長壽法則,不僅僅是清淡飲食、適量運動和早睡早起。美國一家護理服務公司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,上網、寫博客、玩電子游戲等時髦行為,一樣能成為長壽秘訣。該公司總裁對此總結說:“趕潮流有益身心健康。無論老人們是否利用這些科技,至少他們知道如今流行些什么。”

在中國也曾有媒體對中國老年網民進行了一項深度調查。結果顯示,目前每6個網民中就有1個是中老年網民,每天上網1小時以上的占70%,近八成中老年網民上網是為了瀏覽資訊,其余的則是與親人溝通、玩游戲、理財炒股、收看影視劇、交友、購物等。

以前不少老年人都有“恐腦癥”,覺得高科技產品太難學。其實,越是年齡大,越應該接受一些新事物。首先,老人每天上網瀏覽新聞,或是關注自己曾經從事領域的最新進展,可以防止自己的知識落伍,有助于增強自信。其次,聊天工具和社交網絡有助于讓老人和子女、朋友保持聯(lián)系。再次,老人可以利用電腦寫博客,或把家人的照片做成ppt(文稿圖形演示)等,這樣可以把美好的回憶永久保存下來。最后,在搜索、打字、寫博客等過程中,腦細胞活性被充分調動,延緩腦力衰退,能有效防止老年癡呆的發(fā)生。

老人玩電腦,難在入門階段。這時,老人要抱著學習的心態(tài)不恥下問,多詢問子女。而子女們也應該多點耐心,別因為他們學得慢就表現出不耐煩,要鼓勵爸媽從簡單的軟件或功能學起,并幫助他們優(yōu)化一些設置,使得他們可以更輕松、舒適地使用。

與晚輩溝通有“四戒”

一、戒家長制作風。老一輩人不同程度地受到家長制的影響。一家之長,經濟大權在握,晚輩只能惟命是從。然而現在的年輕人,他們有自己的想法,因此作為長輩要更新觀念,轉變角色,與他們建立朋友關系,為彼此溝通打下良好基礎。

二、戒自以為是思想。在老輩人有的經歷戰(zhàn)爭考驗,有的參加了轟轟烈烈的改革開放事業(yè),有的遭受了坎坷。他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,這些都是教育后代的好教材。但是有些老同志以老眼光看待新一代,以教師身份進行說教,自以為是,嘮嘮叨叨,久而久之,晚輩就會把他們的話當作耳邊風。所以,老年人要摒棄自以為是的思想,和晚輩共同探討問題,共享快樂人生。

三、戒急躁情緒。有些老人缺乏涵養(yǎng)與耐心,好犯急性病,常常因對方一兩句話不順耳,便激動不安起來,說話語無倫次,甚至出口傷人。懂事的后輩知道是老人在說氣話,不予計較;而有些后輩會因此心生嫌隙,產生了成見,給溝通蒙上了陰影。

四、戒消極態(tài)度。有些老人和子女在溝通過程中碰上幾次釘子,態(tài)度便消極起來,不再主動和他們溝通。作為長輩一定要振作起來,采取積極態(tài)度,多和他們聯(lián)系,安排相聚“節(jié)目”,開啟溝通渠道,消除溝通障礙,讓溝通順暢起來。

善待『古怪』的老人

生活中常有這樣一些老人:在到達一定年齡段或生活中發(fā)生了某種變故之后,他們的脾氣和行事的方法變得“古怪”起來,有的開始脾氣暴躁、性情孤僻、固執(zhí);有的則愛在晚輩面前終日念念叨叨,指責晚輩的這不行那不是,愛替小輩們瞎操心。部分做晚輩的不明白老人為何突然會這般“討厭”,忍無可忍時,便喜歡跟老人頂撞慪氣,甚至在人前駁老人的面子,結果使老人由此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,或傷心不已,或怒不可遏。凡此種種都不利于老人身心的健康。

老人開始變得“古怪”,這并不是他們要存心招人討厭,而是由老年人特定的生理和心理因素造成的。人至暮年,機體各部分都開始明顯地呈現出老化的跡象,有些老人還不得不終日忍受著病痛,這使他們的脾氣無可避免地要變得暴躁一些,有些老人看到和自己相處了幾十年的同志、友人中不斷有人辭世,也不禁會想起自己在人世間的日子已十分有限,這時再看到兒女在生活上尚不能自立,或比較幼稚的一面,當然也就會替他們感到著急和擔憂。部分老人開始變得孤僻和消沉,則想到了人生的苦短和做人的“沒意思”。做兒孫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能對老人多一分關心和體諒,反而對其有所嫌棄,就會給老人悲涼的心境多澆上一盆冷水,讓他加倍地感覺到生活的殘酷。所以說對“古怪”的老人加以體諒和善待,這是十分必要的。

對于“古怪”的老人,晚輩不僅要在生活上給予無微不至的關照,在心理和情感上也要給予必要的撫慰。要陪老人多拉家常,多散心,并要注意多尊敬老人,千萬不可隨意批評和頂撞。為了養(yǎng)育兒女,父母的一生經歷了數不清的艱辛,當他們人至暮年時,別說所表現出來的“古怪”是情有可原的,就是確有無理取鬧、耍小孩子脾氣之處,做晚輩的也應多加忍讓,而不可在老人面前“造次”。

七招預防中老年人“跟痛癥”

不少中老年朋友有腳后跟痛的經歷,一般出現這種情況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息、按摩后會逐漸緩解,即便反復發(fā)作,也可能會被忽視,被認為是人體逐漸衰老的一種副產品。其實并非如此,這可能是得了“跟痛癥”。

跟痛癥是指多種足跟部疼痛綜合征,主要指足跟底面疼痛。絕大多數的腳后跟疼痛都是由于韌帶發(fā)炎引起的。造成該疾病的原因很多,如外傷或退行性病變后出現足跟脂肪墊萎縮、骨刺等。人的腳后跟由33個關節(jié)和100 多塊肌腱和韌帶組成,腳底的韌帶緊連著跟骨的底端,當人行走時,巨大的牽拉力集中在跟骨下面韌帶上一個狹窄的區(qū)域內,反復的牽拉摩擦容易導致韌帶和骨骼結合部位發(fā)炎,造成疼痛。同時,體重也和后跟疼痛有一定關系,一般來說,較胖的人更容易患后跟疼痛。那么,中老年朋友又該如何預防跟痛癥的發(fā)生呢?

1.每日用溫水洗腳,保持血液循環(huán),減輕局部炎癥。

2.防寒保暖。冬季要特別注意足部保暖,璉免寒冷剌激。

3.鞋的大小要合適,質地柔軟、寬松,能讓所有腳趾平放和略為活動。鞋底要有一定的厚度,外硬里軟,尤其鞋跟里面要有彈性,鞋內最好墊有薄的鞋墊,這樣能將自身的體重平均分配,鞋底過薄過軟還容易損傷足部。

4。長途行走或長時間站立時要有科學的步態(tài)及姿勢,避免足部持續(xù)負重,防止足部過度疲勞。

5.選擇適合自已的運動,如散步、游泳、打太極拳等,可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,使骨的韌性增加,骨質增長。行動不方便者,每天可做足部肌肉的收縮鍛煉,以增強足底肌的肌力,減緩韌帶蛻變松弛的進展。

6.高鈣飲食,如蝦米皮、海帶、紫菜、酥魚、海藻、芝麻醬等,含鈣豐富的動物骨頭湯,含維生素c豐富的食物如新鮮的蔬菜和水果,多喝牛奶、豆?jié){。100 克豆腐渣中含鈣100 毫克,幾乎與牛奶的含鈣量相等,是最價廉、最易得的補鈣佳品。

7. 體重不要超重,以減輕足部的壓力。

結語:老年人,特別是沒事可做的老年人。會因為找不到自身的價值而感覺到無所適從。子女們的關心才是他們最好的安慰!(文章原載于《老年日報》《生命時報》《大河健康報》《老人報》《新民晚報》《上海中醫(yī)藥報》,刊號:2012.04,作者:徐東,丁熙瑋,都都,卞長德,柳君,周一海,版權歸作者所有;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360常識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,請盡快與我們聯(lián)系,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)。

轉載申明:360常識網,歡迎分享,轉載請注明出處!
? 1